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绿色建筑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新能源建筑须实现低能耗
(时间:2015-9-23 10:39:43)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例仍将逐渐增大。
  近日,在中国新能源建筑产业联盟“中国新能源建筑发展路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把新能源产业和建筑产业进行“加法”,将会产生巨大的新的应用市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态系统,新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在建筑中尚未受到重视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仲继寿认为,当前我国建筑应用新能源的现状,一是负荷侧管理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只有通过强化用户侧管理可中断的用能负荷转向可获取更多太阳能的时段,才能实现负荷转移。二是储能技术未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储能技术可以平抑太阳能的间歇性和随机波动问题,有效地实现调峰填谷、改善能源质量,使得太阳能功率稳定,成为优质能源。三是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考量不足,包括集热器、系统、运行能耗、投资等。四是能源互联网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只有通过能源互联和协调管理才能实现规模化效益和综合运营效益。五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其中新兴城镇化为太阳能利用与区域能源提供建筑屋顶资源,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六是太阳能仅是绿色建筑的点缀,还未融入智慧能源城市和零能耗建筑。七是系统集成供应商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太阳能资源设计系统运营光热一体化建筑还不具规模。八是建设电站的动机不纯,建设地面电站主要是向银行或基金换取现金流,造成羊毛出在猪身上。九是电站收益的不确定性大,机制还不完善。与其他投资方向相比,电站回收周期偏长,存在运营的不确定性,基于市场决定作用的发配电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
  新能源建筑正当其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主任何涛介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为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约占社会总能耗30%的建筑能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仍将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新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新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认为,目前,我国建筑已经从被动节能发展到主动节能和科学节能,绿色建筑方兴未艾,新能源建筑正当其时。
  事实上,充分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节能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从绿色建筑的成本来看,更多的是给予了新能源的利用,但较之于普通建筑而言,新能源建筑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成本高且收益难以预测。同时,政府支持负担重,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等重视度不高,新能源建筑融资困难。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表示,对开发企业而言,在绿色建筑上的投资回报确实不高,主要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尚无法在现行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表现出来;由于国内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多为开发——销售形式,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主要体现在后期运营,因而不能为开发企业创造利润;公众对绿色建筑认可支持,但在购房决策时还是难以接受绿色建筑的合理溢价;我国目前的能源政策和能源价格体系仍有不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张鹏认为,建筑企业如果把建筑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建筑成本每平米会增加100元。如果新能源建筑产业上下游共同推动,建筑成本仍有5%~10%的下降空间。
  走近零能耗技术路线
  何涛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利用大国,太阳能集热产品性能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不断下降,使利用太阳能成为可能。如今,我国建筑能耗的降低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机会,必须将高性能集热产品、热力驱动的制冷机组、系统集成技术进一步产业化,降低成本。
  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我国正式进入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阶段,但在新能源建筑的应用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建筑作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基本元素,如果能做到精细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势必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因此,建筑节能不仅要重视设计中节能、更重要的是使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下降,重点要研究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结构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新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供热体制与供热方式的改革问题,建筑节能不能局限于建筑单体的墙体与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的问题,还应注意沼气、太阳能、地热、建筑朝向、遮阳等许多问题。
  陈音认为,绿色建筑关注的不只是建筑自身,而且还要正视建造房屋这项耗费巨大资源、能源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新能源的能源密度和强度都比较低,因此要找到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建筑本体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融合,这是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方式。而随着“住宅产业化”、“被动房”的提出,尤其是新版绿色建筑标准使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建筑技术的发展使新能源建筑有可能成为零能耗、低能耗建筑的终极解决方案。其中,以自身生产的能源即可维持建筑的室内环境要求,实现近零能耗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技术发展路线。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热点文章
中国发改委 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钢铁协会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 LED环球在线 中国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中国照明网 慧聪网能源 世界风力发电网 中国节能住宅网 中国锅炉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LED照明网 环境生态网 中国煤炭资源网 节能环保产业联盟 中国家电网 中国风机网 锅炉信息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燕赵环保网 北极星电力网 全球阀门网 中国沼气网自动化在线 中国化工器材网 世纪环保网 中国净化设备网
太阳能产业资讯 上海环保协会 中国环保机械网中国能源信息网 环保中国 广东环保产业网 中关村环保 环保设备网
中国风能网 绿色科技网 中国仪器仪表网 中国涂料采购网 AAB亚盟环保 中国环保英才网 固废英才网 格润清洁能源网
装修污染治理 光触媒 除甲醛 低碳网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126957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