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广州从化创新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
(时间:2022/5/11 9:50:30) |
走进广州市从化区米埗村,映入眼帘的是风景如画的乡村景色,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现在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村里面的环境逐渐变好,这得益于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米埗村第一书记肖丽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从化区按照“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工作原则,探索具有从化特色的“一个回收驿站+二级模式管理+三个回收机制+四类标准设施+五个保障机制”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12345”模式,成功打造60条示范村(样板村),通过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让广大农村旧貌变新颜、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环保驿站成“风景”
米埗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地处流溪河畔,生态环境优美,十分宜居宜游。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东风,米埗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以田园稻香、休闲、文创、康养为主题的高端精品民宿,以农带旅、以旅兴农,打响了米埗村高端民宿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玩。
然而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兴旺,生活垃圾也伴随着群众生产生活而增多。这对于以生态为主题的米埗村来说,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垃圾围村”怎么破?
米埗村下定决心推广垃圾分类,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垃圾分类工作得到实效,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是关键。”肖丽书记表示,2018年起米埗村开始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组建垃圾收运保洁队伍,全村设置多个点位摆放垃圾分类回收桶,每家每户配备了一个可回收物桶,一个其他垃圾桶。
这样,农村保洁员工作量大大减轻,日常工作中他们有更多时间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分类管理村里的可回收再生资源,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点位进行清扫回收。
今年,在从化区城管部门的指导下,米埗村对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巧妙利用空间,建设了一座环保驿站,便于村民投放大件垃圾、装修零星废弃物等。
建在乡野天边的驿站不仅设有可回收物收集点、有害垃圾收集点,更设有称重设施、照明设备、洗手池等,摆放了绿植点缀,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以前大件的垃圾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扔到哪里去,现在有这个驿站,我们投放垃圾方便不少。”村民梅姨说,自打小站进村后,村里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减少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
没有垃圾溢满桶外、没有苍蝇到处乱飞、没有刺鼻的味道……环保驿站自建成后,便于操作、效果明显,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更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如今,米埗村的变化离不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每天做好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乡亲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是乡村“颜值”不断提升,环境更加宜居宜游。
村民的“新时尚”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现在最盼望的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日子越过越红火。”米埗村一村民表示,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成了村民的“新时尚”。村里变得更加整洁优美,乡亲们也不再乱丢垃圾了。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并非简单的物理分拣、将资源重新归置,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
为了保障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从化区将垃圾分类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镇(街)党员干部模范带头,整合农村党员、志愿者和专业队伍力量,开展各类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
目前,各行政村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分类情况良好的农户上红榜,对不予配合或拒不改正的,以黑榜的形式进行通报,组织开展“五个最美”评选活动,持续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群众自觉。
为了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成为民风、村风、乡风,米埗村结合实际,深挖工作特色,采用多形式多类型的方式加强宣传,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传递给群众。“要想宣传工作有效果,就要大家将‘要我听’转变为‘我要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副主任吴晓虹介绍,由于米埗村地广人稀,要把大家聚一起不容易。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志愿队伍的作用,通过走村入户为村民发放宣传单张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更将垃圾分类宣教活动的精彩预告带给每家每户。
这样一来,参加宣传活动的村民更多了,故事分享,积分兑换,赢取奖品,让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参加活动更主动了。同时,该村还通过LED屏、村村通广播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视频和口号,开设垃圾分类小课堂、开展全民行动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村民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另一方面,该村将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设置红黑榜,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村民的规范,村干部加强监督和劝导,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
“垃圾分类在开展初期不少村民不习惯不配合,但经过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努力和示范,村民慢慢想通了,看着一天天的变化,大家对于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干劲就更足了!”肖丽说。
乡村“颜值”提升
上午10时多,花姐收拾完房间,提着两个垃圾袋来到分类投放处。只见她打开垃圾袋拿出西瓜皮扔到厨余垃圾桶,垃圾袋和其他垃圾一起扔进灰色其他垃圾桶。
“以前是乱糟糟的村庄,现在变得干净整洁像城里了。”她笑着说,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习惯,融入了生活中。1986年嫁到米埗村的她现在将房子改造成民宿,对外出租经营。民宿里也放了垃圾分类桶,厨房的垃圾就直接拿去喂猪养鸡。
不只是米埗村,从化不少农村积极创新垃圾分类模式,依靠老百姓天然地利用垃圾、处理垃圾的意识和能力,在超市、驿站等设置回收点,采取鼓励以旧换新、积分兑换、自动回收等“入乡随俗”式的垃圾分类方法,调动广大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邓村村的“宣教室+环保驿站”模式,西和村的“智能化环保驿站”模式,锦村村的“厨余垃圾就地循环利用”模式,西塘村“美丽银行+美丽超市”模式,都充分展现出农村垃圾分类新风貌。
“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种类也不同,不能照搬城区模式,而需要打造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广州市从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鹏介绍,从化地域广阔,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近七成。农民对垃圾分类普遍接受程度不高,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优化垃圾分类特色做法。
为此,从化区努力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12345”模式。建设1个综合性垃圾分类环保驿站,落实镇(街)、村二级模式管理,实行三个预约回收机制,按照四类设施标准,统一农村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坚持五个保障机制,不断增强村民垃圾分类意识。
建设干净整洁的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今,和米埗村一样,从化不少农村也正和广大农民一起发力,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垃圾分类落实到位。随着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乡村“颜值”也越来越高,大家生活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宋鹏表示,未来从化区将不断充实完善“1234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建设从化特色新农村,助力村民绿色生活,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继续为高质量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
|
|
|
推荐图片 |
 | 中国节能抗疫突击队驰援百色市医疗废弃物处 | 近日,广西百色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全域管控,百色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急需支援。广西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致函中国节能请求紧急支援百色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事宜。中国节能接到请求函,立即部署下属中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