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固废治理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广州涉疫废物100%无害化处置
(时间:2021-10-11 10:28:39)
  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中队副中队长韩远淳一早来到核酸采样点现场,督促现场负责方落实好医疗废物分类、包装、消毒、贮存要求。韩远淳说:“虽然我不在医疗战线,但作为基层环保人,一定要守住医疗废物处置这道疫情防控安全线,共同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在这场守护家园、共同战疫的硬仗中,广州生态环境铁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基层涉疫废物收运处置工作,确保涉疫废物及时、规范、安全处置,筑牢疫情防线。今年1-9月,全市共安全处置涉疫废物34134吨,其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25418吨,集中隔离场所(含高风险人员集中居住区,下同)产生的医疗垃圾8716吨,无害化处置率100%,未发生涉疫废物污染环境情况。
  成立涉疫废物收运处置管理工作专班
  为统筹全市涉疫废物收运处置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抽调局机关和各分局精兵强将,成立涉疫废物收运处置管理工作专班,下设综合组、驻点组、督导组、协调保障组,每日调度各区涉疫废物产生、收运、处置数据,确保做到收运及时、有序,处置规范、高效。
  今年5月21日广州本土疫情发生前后,随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等场所增加,广州涉疫废物点位数量激增。仅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产生的医疗垃圾来说,“5·21”疫情期间不但产生量翻了一倍,而且收运点位数量剧增,导致一度出现运力紧张情况。针对涉疫废物面临的收运处置困难,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启动涉疫废物应急处置措施,确保终端处置能力充足。
  创新涉疫废物收运处置“广州模式”
  广州创新收运处置模式,畅通涉疫医疗垃圾收运“最后一公里”。生态环境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汇总梳理形成涉疫废物收运处置的“广州模式”,即:分类收处(结合实际明确各类场所废物收运处置要求)+国企民企共同承担(调集国企、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收运处置)+党委政府兜底保障(党委、政府发挥托底作用),不断完善“平战结合”的涉疫废物应急处置机制,为全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此外,生态环境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巡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新冠医疗废物24小时内收运、处置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指引,集中隔离场所产生的废物称为“医疗垃圾”。广州市集中隔离场所产生废物的收运处置模式,是在依据上级相关规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实际设定的,将其分为新冠医疗废物(指确诊阳性病例产生的所有垃圾)和医疗垃圾两类,新冠医疗废物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有限公司在24小时内收运和处置;医疗垃圾则由广州环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收运,按区域送对应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处置。通过对集中隔离场所涉疫废物分类分区收运,确保从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流程的有序推进。
  对于大规模核酸采样点产生的医疗废物,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广州启动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措施。临时核酸采样点产生的医疗废物按要求包装消毒后,由城管部门收运,送至相应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时核酸采样点产生的医疗废物作为普通医疗废物管理,由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属地街道收集至其指定的贮存点专区,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应急处置措施,由属地城市管理部门组织收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 
  7月8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会上,“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并对上榜企业授牌。   ▲环境商会秘书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769209918@qq.com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京ICP备0900751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