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水处理】松花江五年来治理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 |
(时间:2011/6/3 10:18:55) |
治污5年投资近80亿元 国家环境保护部近日称,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 环保部官网援引《中国环境报》的报道称,在5月31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截至目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已完成99.6%,在建0.4%,完成投资104.7%,新建7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5 万吨/日,项目及投资完成率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均处于前列。 松花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全长1927公里,流经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流域面积55万余平方公里。干流从黑龙江省肇源县出发,于同江汇入中俄界江黑龙江。 2005年11月13 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当时的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此引咎辞职。 2006年批复并实施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安排治污项目222个,总投资约134亿元。 另据新华网报道,黑龙江省近5年已累计退回、暂缓审批和否决重大建设项目116个,关停取缔污染企业1130家,限期治理1416家,确保企业废水达标排放。 干流水环境实质改善 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有机以及无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国内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467-1986《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适用于饮用水、水源水和地面水的测定,测定范围为0.5~4.5mg/L 最新监测显示,松花江同江出境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已超过10mg/L,达到一类水质水平。松花干流水质达标率达到58.18%,比“十五”末提高23.63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较2005年底降低了1.69mg/L。 2010年,松花江水质总体上由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2.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17.6%,比2005年降低2个百分点,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20.5%、37.5%、24.2%。松花江流入黑龙江的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全流域水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 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的断面水质定性评价,Ⅰ~Ⅱ类水质为优,Ⅰ~Ⅱ类水质为良好,Ⅳ类水质为轻度污染,Ⅴ类水质为中度污染,Ⅴ类水质为重度污染。 仍需加大治污投入 周生贤表示,“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流域水质尚未全面达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安全隐患仍然较多,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专家任南琪也指出,由于松花江污染时间较长,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治污投入,在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同时减少排放,切实促进流域环境全面改善。 松花江近期也并非”风平浪静“,《南方周末》早前报道显示,2010年7月,由于受特大洪水影响,吉林省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的7138只原料桶被冲入温德河,随后进入松花江。桶装原料主要为三甲基一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等。尽管官方宣称该事件“对松花江水质影响极微”,不过,恐慌的居民还是纷纷抢购矿泉水、桶装水。该报道指出,松花江畔的化工厂布局不当,存在污染隐患。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