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水处理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逆风而上叠加资本“冷遇” 水处理产业离反弹还有多远
(时间:2018-7-26 10:05:35)
   炎炎夏日,污水处理产业却正笼罩在“寒潮”中。

   顶层设计空前重视水环境治理、外部环境一片利好,如今正是水处理企业争相逐鹿、跃跃欲试的时机。

   但在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行业正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强烈冲击。危机究竟缘何而来?行业可否“逆风”飞翔?

   不可否认,水环境治理正在受到空前重视。无论从规划目标、政策支持亦或督察管理层面,确保水清岸绿都是“硬通货”。

   早在2015年,水处理产业便以万亿元投资规模,大步跨入市场暖春;2017年,包括黑臭水体治理、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海绵城市在内的细分板块再创新高,投资规模较同期增长迅速。

   一度风光无限,如今为何深陷“泥沼”?

   一段时间以来,各路资本对水处理产业的狂热竞逐不断转凉。污水处理遭遇资本“冷待”或许不是偶然,近期业内一连串“寒冬”表征足以引起反思。

   先是企业和政府合作的污水处理PPP项目上。作为承载水环境治理需求的重要利器之一,PPP项目曾大受污水处理行业青睐,其数量、投资额增长之快引得业界啧啧称赞。如今,部分污水处理项目却似乎从炙手可热演化成“望而却步”。

   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水处理项目特征早已埋下危机。要变革水环境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测算显示需2万亿资金。但过去几年,从顶层到地方政府的投入远未达到这一额度。

   这意味着,需靠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的支持。水环境治理特别是污水处理项目运行动辄8年、14年,周期普遍较长且回报机制仍未稳定。

   一位业界人士透露,近期项目进退两难情况不在少数,“断臂求生”也自然成了部分水处理企业的生存之道。

   其次是风险防控短板仍带补齐。业内认为,“随着污水处理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相应产业链规模随之水涨船高。有的蜂拥而至,却也有人铩羽而归。”

   对一些企业而言,企业熟练撬动自身内功与风险控制的杠杆,也有可能栽跟头。诚如短期内不断再融资或把银行贷款拿来做长期投资,无疑将加剧企业现金流的稳定运作。

   业界分析普遍指出,“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危机,这不是一次缓慢发酵。危机自去年年底开始显现,大的政策环境如若不变,冲击波还将波及更长时间。迄今,虽没人能预测最终结果,但可判断,这是近年来污水处理遭遇的关键节点。”

   而与这一观点相佐证的,还有近期陆续公布的2018年中期预报,包括污水处理在内的环保行业收益同比下滑,甚至一些龙头企业纷纷出现融资困境。

   但其实,危机也并非坏事。有舆论认为,驶入快车道的污水处理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别说“投资变狂欢”,甚至是有些“变色”了。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场旨在优胜劣汰的深度整合、让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站稳脚跟的过程。而要“逆势而出”,水处理企业还缺什么?

   对民营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技术和运营服务,而不是资金,对此就应扬长避短。“与其将目光紧盯资本运作、拿项目上,不如苦练内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水处理企业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更要主动做好继承创新,尤其在引进吸收的同时深耕本土化装备制造。相关末端治理的水处理技术现有很多,但更为让业界关注的是,如何加大创新供给、突破治理成本。

   因为,从长远开看,水环境治理与新兴技术相融合的创新成为大势所趋。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沈阳 共商大气污染预防 
  为推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各成员经济体中小企业间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中小企业在环保产业技术领域发展,加速企业间成果对接与洽谈,由第十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